A.劑量大小 B.解離常數(shù) C.分配系數(shù) D.生物半衰期 E.藥物溶解度
A.腸管>腳部>肺>肝臟 B.腳部>腸管>肺>肝臟 C.肝臟>肺>腸管>腳部 D.肺>肝臟>腸管>腳部 E.肺>腸管>肝臟>腳部
A.一般要包10~15層 B.在包完糖衣后還要再加入適量滑石粉,直到片劑棱角消失 C.糖衣層增加了衣層的牢固性 D.糖漿在片劑表面緩緩干燥,形成細(xì)膩的蔗糖晶體衣層 E.在糖衣中可以加色素
A.混懸微粒的半徑 B.混懸微粒的粒度 C.混懸微粒的半徑平方 D.混懸微粒的粉碎度 E.混懸微粒的直徑
A.巴比妥B.氯霉素C.普魯卡因D.安定E.可待因
A.卵磷脂 B.吐溫80 C.阿拉伯膠 D.十二烷基硫酸鈉 E.明膠
A.胃腸道分為3個主要部分:胃、小腸和大腸,而小腸是藥物吸收的最主要部分 B.胃腸道內(nèi)的pH從胃到大腸逐漸上升,通常是:胃pH為1~3(空腹偏低,為1.2~1.8,進(jìn)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腸pH為5~6,空腸pH為6~7,大腸pH為7~8 C.pH影響被動擴(kuò)散的吸收 D.主動轉(zhuǎn)運(yùn)很少受pH的影響 E.弱堿性藥如麻黃堿、苯丙胺在十二指腸以下吸收較差
A.輔料的性質(zhì)和用量 B.附加劑的性質(zhì)和用量 C.藥物的配伍 D.藥物的相互作用 E.藥物的藥理作用
A.油溶液 B.混懸型注射劑 C.乳濁型注射劑 D.可產(chǎn)生溶血的藥物 E.使血漿蛋白沉淀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