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教師在進行公開課《伊犁草原漫記》教學時,課文第二段第三層寫秋天獵人獵熊的果敢,但一名學生沒有按要求歸納獵人果敢的特點,而是說獵人殘忍的同時指出獵人的行為是違法行為。
原本課文中這一段是歌頌獵人的,學生卻痛斥獵人的獵熊行為,這是教師所始料不及的??上驳氖?,這位教師并不因為學生當著聽課教師的面提出不同的觀點而氣惱或逃避,而是因勢利導,讓學生充分討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最后全班學生從保護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fā)推翻了課文的觀點。
問題:
請對這位教師的行為進行分析。
我正在布置作業(yè):“每個生字寫五遍。”就聽見有個學生小聲說:“都會寫了,還讓寫!”我沒說話就下課了。但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會上,我提出了“教師怎樣留作業(yè)”的問題。
經(jīng)過商討,同學們一致同意:常規(guī)性的作業(yè)應(yīng)該寫,但是根據(jù)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決定多寫還是少寫,其他時間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寫作業(yè)成了他們愿意做的一件樂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問題:
請對這位教師的做法進行評析。